內容簡介
最優美的生命起源敘事,重思人類身為動物的美麗與哀愁
英、美、加、德、義、荷、葡、俄、西、台灣十國授權
BBC、國家地理頻道、動物星球紀錄拍攝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專文推薦
--------------------------------------------------------------
人類身上有種種高貴特質:擴及卑下者的惻隱之心,不限於同胞而能照顧弱勢生物的善意,足以解析太陽系天體構成和運動、媲美上帝的智力。即便如此,人類的肉體依舊留有低微出身的痕跡,那是難以磨滅的印記。――查爾斯·達爾文
動物起源書寫了人類在這世界尋求定位、為生命賦予意義的故事,
理解與化解人性和動物性的矛盾,我們才能好好思考活著這件事。
這個世界此刻正由不認為自己是動物的動物所主宰;未來的想像也操之在不想要當動物的動物手中。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充滿好奇心、情感最豐沛、最具侵略性也最難對付的動物。然而社會生活經過層層包裹,致使我們認為自己脫離了身為動物的殘酷;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且會思考,是凌駕其他生物的特例!
當我們擁抱慾望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與其他人交談溝通時,我們是人。當我們大口喝水、大塊吃肉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堅持公平正義時,我們是人。然而,這些分際日漸被人忽略,幾千年來,人類並不將自己視為動物,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或許是理智,也或許是意識。人不是動物,人就是人,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因素就是「思想」,人類會思考,動物不會!
人類對動物身分的否認,人性與動物性的二元論,從各個層面影響我們生活,包括部落心理、生死觀點,以及人如何對待其他動物,甚至造成了物種滅絕、自然資源耗竭、科技狂想等種種問題,讓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付出相當代價。
本書作者集結科學、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大量論證,輔以四十四張照片,將身而為人的意義寫成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重現人與自然的偉大敘事,抱持強烈的人文關懷,邀請讀者一起「回憶作為動物的可愛之處」,珍惜我們動物身體的體驗,看見其他物種之美。
☆作者的許多提醒,依然是我們這個過於人類中心、過度崇尚理性與科技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而她不時出現的,與一般定見逆反的「驚人之語」,也往往既帶點趣味,又蘊含著發人深省的意涵。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梅蘭妮.查林傑無畏直探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趁還來得及之前,我們要如何重新發現自己的動物本性?如何在這個我們摧毀大半的世界中找到我們真正的定位?每個人都必須自問這些問題。本書就是你這趟旅程的指引。
――英國知名作家與思想家Paul Kingsnorth
☆博學、優美、值得深思,充滿令人驚奇的交會。對於人類尋路向前的種種壓力做了精彩探究。歷史、生物學和哲學的美妙交融令我神往。
――美國知名生物學家暨創意教師David George Haskell,
☆妙筆生花。承認動物性並非貶損,而是提醒我們在這個美麗卻處境艱難的星球上,人類和各式物種是如何經歷生命並共享其中豐盛的資源。
――美國環境保護主義者暨作家Bill McKibben
☆本書要告訴我們:時空浩瀚,生命燦爛輝煌。氣度恢弘,具挑戰性又充滿希望,美麗又令人憂愁。文采斐然,格高意遠。一本讓我不斷反芻的作品。
――英國知名作家Adam Nicolson
☆在紛紛擾擾的歷史中,我們不斷拿自身和動物相比,從而讓動物受盡苦難,彷彿我們是全然不同又獨特的生物。梅蘭妮這本意義非凡之作則欲翻轉情勢。或許直到近來我們才認知到這是一種傲慢的態度。唯有將我們自己視為動物,我們才能生存下去。本書的精髓正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當好動物。
――英國知名歷史作家Philip Hoare
最優美的生命起源敘事,重思人類身為動物的美麗與哀愁
英、美、加、德、義、荷、葡、俄、西、台灣十國授權
BBC、國家地理頻道、動物星球紀錄拍攝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專文推薦
--------------------------------------------------------------
人類身上有種種高貴特質:擴及卑下者的惻隱之心,不限於同胞而能照顧弱勢生物的善意,足以解析太陽系天體構成和運動、媲美上帝的智力。即便如此,人類的肉體依舊留有低微出身的痕跡,那是難以磨滅的印記。――查爾斯·達爾文
動物起源書寫了人類在這世界尋求定位、為生命賦予意義的故事,
理解與化解人性和動物性的矛盾,我們才能好好思考活著這件事。
這個世界此刻正由不認為自己是動物的動物所主宰;未來的想像也操之在不想要當動物的動物手中。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充滿好奇心、情感最豐沛、最具侵略性也最難對付的動物。然而社會生活經過層層包裹,致使我們認為自己脫離了身為動物的殘酷;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且會思考,是凌駕其他生物的特例!
當我們擁抱慾望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與其他人交談溝通時,我們是人。當我們大口喝水、大塊吃肉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堅持公平正義時,我們是人。然而,這些分際日漸被人忽略,幾千年來,人類並不將自己視為動物,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或許是理智,也或許是意識。人不是動物,人就是人,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因素就是「思想」,人類會思考,動物不會!
人類對動物身分的否認,人性與動物性的二元論,從各個層面影響我們生活,包括部落心理、生死觀點,以及人如何對待其他動物,甚至造成了物種滅絕、自然資源耗竭、科技狂想等種種問題,讓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付出相當代價。
本書作者集結科學、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大量論證,輔以四十四張照片,將身而為人的意義寫成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重現人與自然的偉大敘事,抱持強烈的人文關懷,邀請讀者一起「回憶作為動物的可愛之處」,珍惜我們動物身體的體驗,看見其他物種之美。
☆作者的許多提醒,依然是我們這個過於人類中心、過度崇尚理性與科技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而她不時出現的,與一般定見逆反的「驚人之語」,也往往既帶點趣味,又蘊含著發人深省的意涵。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梅蘭妮.查林傑無畏直探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趁還來得及之前,我們要如何重新發現自己的動物本性?如何在這個我們摧毀大半的世界中找到我們真正的定位?每個人都必須自問這些問題。本書就是你這趟旅程的指引。
――英國知名作家與思想家Paul Kingsnorth
☆博學、優美、值得深思,充滿令人驚奇的交會。對於人類尋路向前的種種壓力做了精彩探究。歷史、生物學和哲學的美妙交融令我神往。
――美國知名生物學家暨創意教師David George Haskell,
☆妙筆生花。承認動物性並非貶損,而是提醒我們在這個美麗卻處境艱難的星球上,人類和各式物種是如何經歷生命並共享其中豐盛的資源。
――美國環境保護主義者暨作家Bill McKibben
☆本書要告訴我們:時空浩瀚,生命燦爛輝煌。氣度恢弘,具挑戰性又充滿希望,美麗又令人憂愁。文采斐然,格高意遠。一本讓我不斷反芻的作品。
――英國知名作家Adam Nicolson
☆在紛紛擾擾的歷史中,我們不斷拿自身和動物相比,從而讓動物受盡苦難,彷彿我們是全然不同又獨特的生物。梅蘭妮這本意義非凡之作則欲翻轉情勢。或許直到近來我們才認知到這是一種傲慢的態度。唯有將我們自己視為動物,我們才能生存下去。本書的精髓正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當好動物。
――英國知名歷史作家Philip Hoare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梅蘭妮.查林傑Melanie Challenger
英國作家,人類史、自然史、環境哲學研究家,處女作《關於滅絕》(On Extinction)曾獲《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評選為二○一二年最佳非文學類書籍,並獲頒聖塔芭芭拉圖書館綠色環境寫作獎(Santa Barbara Library’s Green Award for environmental writing)。她也曾以對加拿大伊努特人的研究獲頒現代達爾文獎(Darwin Now Award),並在藝術委員會國際獎學金(A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資助下與英國南極調查隊(British Antarctic Survey)一同研究捕鯨的歷史。現為英國獨立慈善機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理事會(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成員。
譯者簡介
陳岳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御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誘惑者的日記》、《法國人如何思考》、《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再啟蒙的年代》等書。
梅蘭妮.查林傑Melanie Challenger
英國作家,人類史、自然史、環境哲學研究家,處女作《關於滅絕》(On Extinction)曾獲《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評選為二○一二年最佳非文學類書籍,並獲頒聖塔芭芭拉圖書館綠色環境寫作獎(Santa Barbara Library’s Green Award for environmental writing)。她也曾以對加拿大伊努特人的研究獲頒現代達爾文獎(Darwin Now Award),並在藝術委員會國際獎學金(A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資助下與英國南極調查隊(British Antarctic Survey)一同研究捕鯨的歷史。現為英國獨立慈善機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理事會(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成員。
譯者簡介
陳岳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御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誘惑者的日記》、《法國人如何思考》、《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再啟蒙的年代》等書。
目錄
第一章 難以抹滅的印記
•無與倫比的人類心智 •人類即動物
第二章 人因夢想而偉大
•向上墜落 •人類的「特別」 •媲美紅毛猩猩的愛•尋找靈魂的千年旅程•有道德的掠食者 •報春花世界 •意識形態與生物工程碰撞 •膚淺的思維
第三章 心智內戰
•論「人格性」 •心理權衡 •從我到我們 •洞壁上有蛇•人類心理的想像 •聰明的嗡嗡嗡 •「鍊基因術」登場•最後的邊境 •現代天使學家 •肉體光譜 •鯨魚的夢
第四章 自絕於世界之外
•慌恐、病原、獵食者 •在一起更好 •共享夢境的撫慰•不得好死 •人類神話 •滅絕的解藥 •更好的盟友?
第五章 星辰的足跡
•我們是星塵 •對動物性的恐懼 •對變種人和火星的夢 •慷慨的猴子尾聲:論身為動物的美
•無與倫比的人類心智 •人類即動物
第二章 人因夢想而偉大
•向上墜落 •人類的「特別」 •媲美紅毛猩猩的愛•尋找靈魂的千年旅程•有道德的掠食者 •報春花世界 •意識形態與生物工程碰撞 •膚淺的思維
第三章 心智內戰
•論「人格性」 •心理權衡 •從我到我們 •洞壁上有蛇•人類心理的想像 •聰明的嗡嗡嗡 •「鍊基因術」登場•最後的邊境 •現代天使學家 •肉體光譜 •鯨魚的夢
第四章 自絕於世界之外
•慌恐、病原、獵食者 •在一起更好 •共享夢境的撫慰•不得好死 •人類神話 •滅絕的解藥 •更好的盟友?
第五章 星辰的足跡
•我們是星塵 •對動物性的恐懼 •對變種人和火星的夢 •慷慨的猴子
尾聲:論身為動物的美
序
直視身為動物的真相 看見其他的物種之美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你上一次想起自己是動物,是什麼時候呢?是如同作者梅蘭妮.查林傑所觀察到的,大口吃肉的時候、躺在手術檯上的時候?還是想為自己找託詞,把某些行為歸因給動物性的時候?又或者,你已經很久沒有想起人類是動物這件事,甚至也不認為有想起的必要,因為即使人類是動物,也正如作者所引述的政治學學者喬治•凱特布(George Kateb)所言,人類是「唯一不僅僅是動物的物種」?面對眾多可能早已忘記人也是動物的讀者,《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這本書,挑明了就是要我們想起人類的動物身分。
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既然這種遺忘可說是某種佛洛伊德式的「不願記起」,那麼要讀者直視自己身為動物的真相,不免會引起焦慮。例如當作者為了翻轉「人類獨特論」,把人和蠕蟲類比時――「多數人心裡將蠕蟲當作院子裡有點噁心的生物,或者隨手挖得到的魚餌。可是人類這種略微類似沙漏的體型始於雙邊對稱,而這個特徵最早的證據就是六億年前的蠕蟲物種」――抗拒的反應恐怕會多於「原來如此」的了然?又如當她呼籲人類接受自己這動物的肉身終有一死的事實時,即使引述了生物學家伯恩•韓瑞希(Bernd Heinrich)頗為詩意的陳述――「每一具碳元素構成的身體彼此連結,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散開……構成一朵花、一棵樹的碳基都來自無數源頭,可能是一星期前非洲腐敗的大象,可能是石炭紀滅絕的某種蘇鐵花,也可能是上星期重新甦醒的北極罌粟」――人類恐怕還是很難把自己和生態系內其他物種一視同仁,從而認為「死亡是正常且必要的元素」,否則也不會有諸如超人類主義式的立場出現,期望人類能靠著科技發展駕馭自然、升級身體功能,乃至對抗死亡。
如果要人類記起自己的動物身分是如此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作者為何還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呢?這是因為她看到了人類對動物身分的否認,造成了多少問題,而相當程度上,她相信只有當人類不再硬是靠著與動物切割來尋找「救贖」時,才能真正比較企近我們口中「身而為人」的狀態。誠然,這刻意的忘卻情有可原,而作者在書中也分析了箇中緣由,但她依然希望讀者能放棄長期以來我們用以自我保護與自我合理化的人類獨特論,因為她認為,這個主流觀點並沒有真能讓人類活得安心,反倒使我們深陷幻覺,例如以為只要與自然切割、強調人的生命意義有別於其他動物,自然界的危險就碰不到我們。又如對「非人」的偏見與想像甚至也加深了人類社會的彼此歧視,將異議者、非我族類都視為如動物般「心智情感能力有限的個體」。作者更指出,當否認人類是動物的意識形態與當今的生物工程碰撞時,這「鍊基因術」會讓人類與其他物種都付出相當的代價:亟欲擺脫動物的身體卻又不可得的處境,讓人類一面發展生物科技,一面又對「複製人與複製動物一樣可能」所暴露的,「我們不再是什麼奇蹟,只是同樣能被篩選改造的生物材料」感到焦慮不已;更不用說在人類抱著「我們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的心態,一再刷新極限地進行各種發展、實驗,以試圖逃離自身動物命運的過程中,將不斷地有大量的動物因為人類的作為而犧牲。
換句話說,作者對於「人也是動物」的強調,背後實有著強烈的動物關懷。她發現諸如「人類世界繽紛豐富,動物世界則蒼白乏味」、「人類有靈魂、有人性,不像其他動物,只是生化零件構成的機器」等想法,往往成為我們對於其他動物的受苦、甚至滅絕無動於衷的原因。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主張人與動物無異,或不能討論人獸之別;作者表示,聲稱人類有其不同於其他動物之處、有自己的特殊需求,原本並沒有什麼不對,但人類獨特論在今天顯然已經被無限上綱,作者不由得感慨,「從西叢鴉到寬吻海豚,許多生物有自己的文化或語言,為什麼人類視而不見?演化生物學家安德魯•懷騰(Andrew Whiten)解釋過其他動物如何透過社交學習減輕攝食壓力……紅毛猩猩母子採取觀摩法傳授如何用植物莖部誘捕白蟻維生,黑猩猩也會誘捕白蟻,甚至還有捐贈工具給部落中能力較差的晚輩這種利他行為。」眼見人類在肯定自己的獨特性時,似乎總是同時,很不必要地,否定其他物種的需求與獨特性,難怪作者忍不住頻頻提醒讀者,「人類不可能仗著特有天賦擺脫動物身分」。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作者關於人類千方百計想區隔自身與動物之別的描述,乃至人對動物性與肉體抱持著恐懼與排斥的主張,是否言過其實?但其實這是人與動物關係研究長年關注的問題,也早已有不同的學者點出過此問題的嚴重性(書中曾簡單提及的哲學家德希達即是知名的例子)。而這種對動物身分的刻意遺忘與排斥,雖如作者所言,在現代社會的氛圍下益發嚴重,但就如歷史學家凱斯.托馬斯(Keith Thomas)在《人與自然世界》(Man and the Natural World)一書中所指出的,觀諸早期現代英國即可發現,只要人類行為動搖了人獸之間的疆界,就會引發焦慮:夜間行竊的罪之所以甚至比大白天搶劫還重,是因為如此形同趁著黑夜尋找獵物的動物;就像髮長過長被認為不合宜,也是因為會變得像是多毛的野獸。這些都可以說明,人類執著於強調「人獸有別」,確實由來以久。
當然,或許因為作者的立場明確而急切,試圖集結她在科學、哲學、心理學等各個面向得出的大量論證,來凸顯人類身為動物的事實,有些時候讀者可能不免較難從紛雜的資訊中理出頭緒,進入作者希望我們進入的狀況。而作者針對人文主義、後人類主義中的人類獨特論提出批判,或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警語之際,論述也偶有較為「總體化」(totalization)之虞,但整體而言,她的許多提醒,依然是我們這個過於人類中心、過度崇尚理性與科技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而她不時出現的,與一般定見逆反的「驚人之語」,也往往既帶點趣味,又蘊含著發人深省的意涵,例如這段「為海綿抱屈」的文字:
海綿沒有神經元,因為牠沒有腦和神經系統。的確,這種生理結構降低了行為複雜度。人類面對海綿的考量也與面對其他生物有很大不同。即使如此,海綿仍舊是大有可觀的物種,牠們如植物的身體內棲息著成千上萬其他動物。有些海綿在幽暗海床上生長長達兩百年,與世隔絕彷彿失落的神話。這種動物存在於地球約十億年,沒有太多天敵,挺過了人類帶來的汙染與紛擾,象徵生物的堅韌。我們有什麼資格說海綿沒有價值,只能作為刷背的工具?
又如,看見螞蟻花了三十分鐘拖著死去的蒼蠅穿越大片石子地回到巢穴時,作者先是以體積比例想像這好比「人類個體搬運寬吻海豚走在廣闊石林間」,再將螞蟻遭遇障礙時「懂得將蒼蠅先藏起來,偵察地形、確認路線以後再回頭將食物帶走」的過程,形容為費盡「史詩般」的努力。這樣一位認真看待其他生命意義的作者,相信她的文字,將足以讓多一點人跟著她一起「回憶作為動物的可愛之處」,珍惜並接受這個動物身體帶來的體驗,同時,也看見其他的物種之美。
直視身為動物的真相 看見其他的物種之美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你上一次想起自己是動物,是什麼時候呢?是如同作者梅蘭妮.查林傑所觀察到的,大口吃肉的時候、躺在手術檯上的時候?還是想為自己找託詞,把某些行為歸因給動物性的時候?又或者,你已經很久沒有想起人類是動物這件事,甚至也不認為有想起的必要,因為即使人類是動物,也正如作者所引述的政治學學者喬治•凱特布(George Kateb)所言,人類是「唯一不僅僅是動物的物種」?面對眾多可能早已忘記人也是動物的讀者,《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這本書,挑明了就是要我們想起人類的動物身分。
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既然這種遺忘可說是某種佛洛伊德式的「不願記起」,那麼要讀者直視自己身為動物的真相,不免會引起焦慮。例如當作者為了翻轉「人類獨特論」,把人和蠕蟲類比時――「多數人心裡將蠕蟲當作院子裡有點噁心的生物,或者隨手挖得到的魚餌。可是人類這種略微類似沙漏的體型始於雙邊對稱,而這個特徵最早的證據就是六億年前的蠕蟲物種」――抗拒的反應恐怕會多於「原來如此」的了然?又如當她呼籲人類接受自己這動物的肉身終有一死的事實時,即使引述了生物學家伯恩•韓瑞希(Bernd Heinrich)頗為詩意的陳述――「每一具碳元素構成的身體彼此連結,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散開……構成一朵花、一棵樹的碳基都來自無數源頭,可能是一星期前非洲腐敗的大象,可能是石炭紀滅絕的某種蘇鐵花,也可能是上星期重新甦醒的北極罌粟」――人類恐怕還是很難把自己和生態系內其他物種一視同仁,從而認為「死亡是正常且必要的元素」,否則也不會有諸如超人類主義式的立場出現,期望人類能靠著科技發展駕馭自然、升級身體功能,乃至對抗死亡。
如果要人類記起自己的動物身分是如此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作者為何還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呢?這是因為她看到了人類對動物身分的否認,造成了多少問題,而相當程度上,她相信只有當人類不再硬是靠著與動物切割來尋找「救贖」時,才能真正比較企近我們口中「身而為人」的狀態。誠然,這刻意的忘卻情有可原,而作者在書中也分析了箇中緣由,但她依然希望讀者能放棄長期以來我們用以自我保護與自我合理化的人類獨特論,因為她認為,這個主流觀點並沒有真能讓人類活得安心,反倒使我們深陷幻覺,例如以為只要與自然切割、強調人的生命意義有別於其他動物,自然界的危險就碰不到我們。又如對「非人」的偏見與想像甚至也加深了人類社會的彼此歧視,將異議者、非我族類都視為如動物般「心智情感能力有限的個體」。作者更指出,當否認人類是動物的意識形態與當今的生物工程碰撞時,這「鍊基因術」會讓人類與其他物種都付出相當的代價:亟欲擺脫動物的身體卻又不可得的處境,讓人類一面發展生物科技,一面又對「複製人與複製動物一樣可能」所暴露的,「我們不再是什麼奇蹟,只是同樣能被篩選改造的生物材料」感到焦慮不已;更不用說在人類抱著「我們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的心態,一再刷新極限地進行各種發展、實驗,以試圖逃離自身動物命運的過程中,將不斷地有大量的動物因為人類的作為而犧牲。
換句話說,作者對於「人也是動物」的強調,背後實有著強烈的動物關懷。她發現諸如「人類世界繽紛豐富,動物世界則蒼白乏味」、「人類有靈魂、有人性,不像其他動物,只是生化零件構成的機器」等想法,往往成為我們對於其他動物的受苦、甚至滅絕無動於衷的原因。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主張人與動物無異,或不能討論人獸之別;作者表示,聲稱人類有其不同於其他動物之處、有自己的特殊需求,原本並沒有什麼不對,但人類獨特論在今天顯然已經被無限上綱,作者不由得感慨,「從西叢鴉到寬吻海豚,許多生物有自己的文化或語言,為什麼人類視而不見?演化生物學家安德魯•懷騰(Andrew Whiten)解釋過其他動物如何透過社交學習減輕攝食壓力……紅毛猩猩母子採取觀摩法傳授如何用植物莖部誘捕白蟻維生,黑猩猩也會誘捕白蟻,甚至還有捐贈工具給部落中能力較差的晚輩這種利他行為。」眼見人類在肯定自己的獨特性時,似乎總是同時,很不必要地,否定其他物種的需求與獨特性,難怪作者忍不住頻頻提醒讀者,「人類不可能仗著特有天賦擺脫動物身分」。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作者關於人類千方百計想區隔自身與動物之別的描述,乃至人對動物性與肉體抱持著恐懼與排斥的主張,是否言過其實?但其實這是人與動物關係研究長年關注的問題,也早已有不同的學者點出過此問題的嚴重性(書中曾簡單提及的哲學家德希達即是知名的例子)。而這種對動物身分的刻意遺忘與排斥,雖如作者所言,在現代社會的氛圍下益發嚴重,但就如歷史學家凱斯.托馬斯(Keith Thomas)在《人與自然世界》(Man and the Natural World)一書中所指出的,觀諸早期現代英國即可發現,只要人類行為動搖了人獸之間的疆界,就會引發焦慮:夜間行竊的罪之所以甚至比大白天搶劫還重,是因為如此形同趁著黑夜尋找獵物的動物;就像髮長過長被認為不合宜,也是因為會變得像是多毛的野獸。這些都可以說明,人類執著於強調「人獸有別」,確實由來以久。
當然,或許因為作者的立場明確而急切,試圖集結她在科學、哲學、心理學等各個面向得出的大量論證,來凸顯人類身為動物的事實,有些時候讀者可能不免較難從紛雜的資訊中理出頭緒,進入作者希望我們進入的狀況。而作者針對人文主義、後人類主義中的人類獨特論提出批判,或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警語之際,論述也偶有較為「總體化」(totalization)之虞,但整體而言,她的許多提醒,依然是我們這個過於人類中心、過度崇尚理性與科技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而她不時出現的,與一般定見逆反的「驚人之語」,也往往既帶點趣味,又蘊含著發人深省的意涵,例如這段「為海綿抱屈」的文字:
海綿沒有神經元,因為牠沒有腦和神經系統。的確,這種生理結構降低了行為複雜度。人類面對海綿的考量也與面對其他生物有很大不同。即使如此,海綿仍舊是大有可觀的物種,牠們如植物的身體內棲息著成千上萬其他動物。有些海綿在幽暗海床上生長長達兩百年,與世隔絕彷彿失落的神話。這種動物存在於地球約十億年,沒有太多天敵,挺過了人類帶來的汙染與紛擾,象徵生物的堅韌。我們有什麼資格說海綿沒有價值,只能作為刷背的工具?
又如,看見螞蟻花了三十分鐘拖著死去的蒼蠅穿越大片石子地回到巢穴時,作者先是以體積比例想像這好比「人類個體搬運寬吻海豚走在廣闊石林間」,再將螞蟻遭遇障礙時「懂得將蒼蠅先藏起來,偵察地形、確認路線以後再回頭將食物帶走」的過程,形容為費盡「史詩般」的努力。這樣一位認真看待其他生命意義的作者,相信她的文字,將足以讓多一點人跟著她一起「回憶作為動物的可愛之處」,珍惜並接受這個動物身體帶來的體驗,同時,也看見其他的物種之美。